2012-1-19 14:10
superposter
初二回娘家
[b]初二回娘家的典故與習俗[/b]
正月初二是女兒歸寧的日子稱為「作客」,女兒出嫁即是「外人」,回家省親就被稱之為「作客」,新婚夫婦初二作客通常由舅子或晚輩前去「娶作客」。回娘家作客時通常會攜帶禮物作為見面禮,俗稱「伴手」或「等路」。
台灣俗語:「有父有母初二三,無父無母湊擔擔」;意謂父母健在時女兒可以在初二初三回娘家作客,父母去世之後,只能留在家中幫忙做家事,這是沒有父母的哀痛。
初二請子婿一定是在中午,許多地方習俗女兒作客必須在傍晚之前離去,不能看到煮晚餐的炊煙,否則娘家將會貧困,意謂女兒出嫁就是客人,不能留在娘家吃到底。
台語有句諺語:「頭髮白紗紗,也得要外家。」換句話說,就是年紀一大把了,也得記得娘家,也要仰仗娘家。
現在的人,但只知道出嫁的人年初二是回娘家的日子,卻不知舊時娘家的父兄子姪,必須年初一去帶已出嫁的女兒、姑媽、姊妹,甚至姑婆回娘家,那叫「帶路」,如果娘家的人年初一沒有來帶路,那就不好回去的。
娘家的人去帶路時,一定在那兒吃頓飯,甚至過夜,年初二,出嫁的人才好回家。以前所以會有這種習俗,想來等於無形中加強親戚之間來往,使關係密切些。
娘家的人要搬家了,也會事先來通知,最好就再娘家搬家後三天內回去一趟,人沒回去,也要託人帶件衣服去,否則以後回娘家就麻煩了。
出嫁的人不能久久不回家,這在各鄉鎮的習俗不一樣,像桃園、中壢一帶是兩年,台中是十年為限,如果超過那些年限不回娘家,如果有天想回去,就不能直接入門。
古時候,嫁娶一般都會與別村聯姻,但又怕女兒嫁出後,遭婆家欺負,有時甚至生死不知,故立下回娘家這個制度.
再怎樣也不能阻擋媳婦回娘家,娘家的人也可以得知女兒生活情形.女兒若是被欺負,娘家的人,甚至可以讓女兒留在家中,讓女婿親自來解釋.
大文豪袁枚,其妹在婆家受到欺凌,袁枚即將其妹,留於家中,終身未回婆家.
台灣習俗,女方若死亡後,男方不得擅自入殮,要等娘舅親自檢視後,方得下殮.就是怕女權不彰的年代,給女性一點生命的保障.
其實,古時很多習俗,在當時是有其背景意義,只是後來經過禮俗的包裝,逐漸掩蓋了原先的目的.但仍然在我們的生活中,發揮其深層的作用,不得不說是古人的智慧了.
古時候的習俗,已婚婦女無故不能擅自歸寧,所以大年初二回娘家時,多半由娘家兄弟前來迎接。
這一道手續在現代已簡化成了電話邀請。「返外家」也不得空手,多半要準備一些禮物,稱為「伴手」或「等路」。娘家兄弟有子女的,也要贈送紅包。
外孫則由外公外婆或舅舅獲贈雞腿,用紅絨繩繫古錢,掛在外孫的脖子上,稱為「結衫帶」,這些古俗也早已被紅包所取代。
有上述得知也只有初二,才能歸寧嚕!
初二回娘家的由來~
... 傳說從前有一個女孩子,不顧爸爸的反對嫁給了一個窮人,後來她的爸爸去世後,媽媽忍不住思念,就找女兒和女婿回家,並請他們吃了一頓大餐團聚團聚
本來是因為母親的思念,不知不覺ㄉ就與團圓夜結合為一樣有團圓意義的回娘家~而除夕本來就是團圓夜,大年初一又是要挨家挨戶拜年ㄉ日子,所以回娘家就訂在初二最恰當嚕!
初二拜地基主的準備事宜
地基主: 是自然神,為一家建物的宅基而已,又稱為「宅基神]。所謂地基主,即先住該宅的守護先魂。地基主都無神像,但家家都會祭拜。
若地基主作祟,就會使居住者家庭不合睦,甚至使居住者不平安、影響財運與事業、造成不順狀況。
一般民間於遷入宅時 拜地基主之外,每年節日也要祭拜地基主,以示尊重感恩。
也有少數人是配合土地公一般,每月初二、十六都祭拜地基主。或有節日時再祭拜.敬拜之供桌不要太高,據了解地基主身材較為矮小。
準備供品:
五味飯(也就是簡單的日常飯菜,家裡有什麼就拜什麼,但最好是有菜有飯有雞腿最佳)、茶或酒三杯。
準備金紙:刈金大小各一支(也有人用福金一支)
拜拜時間:在過午時以後,天黑前祭拜即可。
拜拜位置: 在房子後方 朝後面方向祭拜即可。